只不过反贼中依旧出现了分歧。
有人觉得皇帝在前线不方便自己搞小动作,他本来就计划好了。一开始乖乖配合,等关键时候掉链子,一举拖垮大军。
也有人觉得皇帝就该死在前线上,没了秦二世,剩下的秦国公子不足为虑。他们可以再复刻一遍始皇驾崩后的起义,这次绝对能成。
两派吵得不可开交,老秦人又成了看戏的那个。
这时候再迟钝的人也瞧出问题了。
陛下这是不是在钓鱼执法啊?
扶苏只是淡定地让人把这些家伙记录下来,回头挨个调查,看他们是真的情绪上头还是有造反的小心思。
这件事最后的结果是扶苏被王贲为首的武将劝下了。
王贲老泪纵横地跪地请罪,表示都是自己这些臣子不中用,才需要陛下以身威胁。要不是他们摁不住朝中的反贼,哪里需要陛下抛开养病的大事,为这点小麻烦烦心?
扶苏一通威逼利诱,不仅逼得秦国贵族们乖乖就范,跟随始皇打天下的功臣集团也被狠狠虐了一波。
始皇帝不在,他们竟然连太子殿下都护不住。等日后下去了,如何有脸去面见陛下?
一群人跟打了鸡血一样支棱起来,发誓一定处理好一切,不再叫扶苏烦心。
之后朝中的小动作就少了起来,一群功臣文武协力,摈弃了之前的旧怨,联合起来下了死手去防备乱党误国。
扶苏这才能安心回去养病,不用再担忧战事出现意外。
等冒顿单于伏诛,立刻收拾了那群乱党。
始皇帝当时看这段的时候光顾着心疼儿子和愤怒反贼嚣张去了,如今回想起来,他就想起儿子妄图以身犯险的事情。
就他那个吹个风就能病倒的小身子骨,他居然说要去御驾亲征???
始皇帝越想越气:
“你到底有没有把自己的身体放在心上?分明有旁的办法解决,非要鱼死网破和人拼命是不是?”
当时扶苏都已经说动韩信了,只要朝中局势不好,他是真的会动身的。根本不像扶苏狡辩的那样,只是威胁一下臣子。
扶苏乖乖听训,靠在父亲身侧嗯嗯嗯地点头,心里却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
确实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此事,可都没有这招效率高。大战在即,再慢吞吞解决的话,只会徒增伤亡、延误战机。
所以扶苏选择了最快捷的办法,而且为了保证自己能撑下去,也做了很多准备。
他总不能真为了一场大战把自己的性命搭进去,大秦还需要他。
始皇看扶苏这副装乖的样子就知道臭小子又是听了但没有完全听。
积极认错,死不悔改。
太子长得分明是个温柔的面相,偶尔做起事来却比他还激进。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
扶苏本性根本不是习惯于温水煮青蛙的那种,他和历代先祖们一样,都是有点暴脾气在身上的。
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蛰伏,有底气了更偏向于和人硬刚。就像他祖父庄襄王,在赵国时谦逊地仰仗吕不韦,回到秦国继位之后三年内指哪儿打哪儿,凶得不行。
太子扶苏之所以仁善,显然不是生性如此。再说了,前世扶苏是恶魂主宰身体,天性中有个鬼的仁善?
儿子是自己养大的,始皇帝太知道扶苏怎么长成这样的了。
是因为大秦需要个仁厚的继任之君。
始皇帝开始正式教导长子政事的时候,已经是在为灭六国做准备了。可以预见他有生之年必然能完成大一统,并且为此让庶民负重前行许多年。
有张有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是最基本的道理,秦国也是低调发育起来的,始皇帝不会不懂这一点。
所以始皇在培养儿子的时候,就有刻意将扶苏往仁君上养。
当时他没想过自己可能会做不完自己想做的一切,就提前驾崩了。他自负自己能搞定“暴君()”该做的,剩下的就是让仁君⒀[(()”来安抚庶民,休养生息。
幸好扶苏只是被培养成了仁君,而不是本性仁爱。扶苏自己很清楚,什么时候该仁厚,什么时候该酷烈。
只有一半的恶魂让他从头到尾都很清醒地认知到,他自己不是个善人,他只是在装善人。
倘若他因为父亲多年教导当真把仁善刻进了骨子里,那父亲猝然驾崩后接手大秦的他估计要做出很多错误决断了。
不过那种情况下,父亲应当也不放心立他为太子。
父亲在灭六国之后就感觉到了自己精力消退,身体开始加速衰老。倘若继承人撑不起来的话,父亲怕是要后悔教孩子的时候只教了仁。
好在扶苏没有让父亲失望。
始皇唯独担心爱子身体撑不住,从不怀疑爱子能不能接手他未竟的事业、在做完那些之后再施行怀柔政策。
始皇到底还是心软了,伸手替儿子理了理皱起的衣袖:
“让我儿一直为了大秦压抑本性,为父甚是愧疚。”
扶苏没料到父亲又开始自我反省起来。
他顿时后悔方才没有诚心认错了,不知那行为又叫父亲联想到了什么。
可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