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公差,就要说明一下,这个设计公差和制造公差,是不一样的。 就比如,林胜利设计了两个配套使用的齿轮a和b,理论上这a和b的规格和尺寸要完全相同,但实际上,这是完全做不到的,再精密的加工技术和设备,也不能保证加工出来的每一个零件的尺寸,都完全相同。 那么林胜利在设计的时候,就会给出加工精度的指标。 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精度太高或太低都不合理。 比如说,这次的两个齿轮,林胜利在设计时,设计a和b的尺寸,相差小于1,就算满足要求。 那么把这个加工任务,交给那些七八级的大师傅们去加工,这些大师傅们的加工精度,基本上可以达到0.1甚至更高。 那最终做出来的两个齿轮,最大差距也就是a(+0.1)和b(-0.1),尺寸相差0.2,做出来的东西,随便挑两个装起来就能用,零部件之间,也可以完全互换。 如果是把这个加工任务,交给那些四五六级的师傅们去加工,这些师傅的加工精度,基本上可以达到1或者更高。 那最终的产品任意挑选的话,有可能是a(+1)和b(-1)这样的组合,尺寸相差2,那就超标组装不起来了,零部件之间,也不能完全互换。 但这时加工出来的这些零部件,也不是不能用,可以对每一个零件a的特定尺寸,加工对应的零件b,例如对a(+0.7)的样品,加工出来的b在(b+0.7-1)和(b+0.7+1)的范围,不超标都能用,但是出厂时,就要成对配套不能乱装。 像以后轧钢厂四分厂,要大批量生产制造新式轧机,就可以用分类挑选的方法,把a分成a(0~+1)和a(0——1)两档,b也这么分,然后对应档次内部,可以完全互换,但是不能跨档组合。 不过,这就需要加大对品控分类,和组装分类的管理,这个,就要涉及到标准化和流水线的问题。 至于把这个加工任务,交给那些一二三级工来干,林胜利是想都不敢想的。 那些低级别的技工,加工出来的零部件,最大公差,都能给你干到10去。 那么这时候,针对这两个齿轮的正常设计,就没用了,加工出来的零部件,基本上都能不能用。 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林胜利计划中,相对理想的办法,可在现在的实际当中。 四分厂的品控和分类管理,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只能说是一塌糊涂。 至于流水线和标准化,在这个年代里,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好不! 四分厂生产出来的零部件,很多,都不止有一对配合尺寸,甚至会有几对或者几十对参数,就算是要配合互换使用,这难度,都得成几何级数的上升。 而以那些七八级工为主力,大规模的生产加工,基本上就不现实。 别说一个四分厂,就是整个轧钢厂,哪有那么多技术好的七八级工给你用。 现在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以那些四五六级工为主,牺牲加工成本,检测成本,和维修成本出结果。 但这,依然面临着一个最主要的问题,那就是标准化和流水线的问题。 先不说流水线,就说标准化的事。 别说四分厂和轧钢厂,就是整个工业体系里,都没有这个概念。 现在四分厂也好,轧钢厂也好,那个生产模式分级,简直和没有差不多。 同样一批的工件加工,除了那些精工保密件,会指定一些八级工来专门加工外,其他的普通生产任务,可都是平均分配的。 比如一个车间里,有5个生产班组,今天要加工1000个工件,那每个班组分上200个。 这200个工件的加工生产任务,接下来,又会平均分配给各个生产班组的工人,来完成。 而每个班组的配备情况,本身就不均衡,每个技工的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 就比如同一个班组的工人,一个是二级工,另一个是七级工,两人分配的工作任务都一样,两人也都能完成加工工件的任务。 但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加工出来的工件精度,可就是南辕北辙了。 二级工完成的加工任务,只能说是勉强及格,而七级工加工出来的工件,不光用时快,品质还好,或者可以说是优秀。 但你又不能说人家二级工,加工的那个工件不能用,人家也合格了,也不是不能用。 最后,为这巨大公差买单的,只能是最终成型的产品,和用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