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虽然有了思路,但真正下笔的时候,邢远还是迟疑了。
“象,大象,当时人的认知中,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从而,象这个动物在文化开源时,就有了非常特殊的地位。”
反过来说,象,即“大”的象征,形容认知中极大的事物。而同时,人们又意识到,“大”是难以描述的无形概念,因此只能说“像”。
从“大”认识到“小”,从大象分出各个层次的小象,因此,“一”是最大的象,然后是“二”,仅此于“一”的两个大象。
邢远慢慢思考,他不是在训诂,不是在学科意义上探讨字的意义。
作为中文系学生,他当然了解学科上的知识,但神秘侧的研究方式跟现实学科不一样,这是两种迥然的思维,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选一种。
“正常来说,我们会认为这些知识出现得非常早,带着原始色彩,是相当朴素的自然观。”
“认知科学认为,大小属于抽象的观念,古人们理解抽象概念有一定难度,他们更能理解具体的事物,比如太阳月亮天空。”
而事实是,文明早期的时候,部分知识就已经高度抽象。被称为文明缘起五千年第一经的周易更是抽象中的抽象,将万事万物抽象到了最后的一,甚至走得更远。
“如果这些知识并非原始人民发掘的,而是文明相当成熟,甚至已经达到了某种巅峰的人们发掘出来的呢?”
神灵看望大地上的人类,自上而下,由抽象到具体,故知识高度抽象,人类仰望天空,自下而上,由具体到抽象,要从具体的事物出发,去理解抽象的事物。
“也就是说,八卦、周易等知识,其实不是人类的知识,是天神的知识,或者说,是层次极高的人类发掘出来的知识?”
邢远写到这里,笔尖停了下来,悬在空中,迟迟写不出下一个字。
他想起了异界朋友们的说法,他们好像形容“八卦”是神的知识,这么看来,还完全一致了。
邢远心中忽然触动,虽然异界朋友们的言辞总是比较夸张,但他们也是真能理解,不得不说一句佩服啊。
“对了,伦德先生好像还画出了知识谱系图,他的看法也相当厉害,层层划分,大家后来的补充也相当有意思,虽然难免存在一些偏差,但总体上的意思是对的,唯一比较单薄的是第二层。”
邢远点开了画家的帖子,一直拉到最新更新的帖子,再确认了之后,心想果然,大家关于第二层的理解还不够,只停留在印象中。
“这也没办法,我没有做多余的铺垫,大家可能还意识不到。”
现在他们对第二层的解释还停留在“天空”与“大地”上面,伏羲神话中提到的“太阳”和“月亮”没有被怎么注意。
“不过,伦德先生注意到了盘古开天地的‘上升’和‘下降’,洞察力真的太强了。”邢远深感佩服。
“阳气上升而成天,阴气下降而成地,如果他能连贯起来,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那情节就是阴阳的伏笔。”
而阴阳,正是《黄帝内经》的关键内容之一。
想到这里,邢远的灵感又一次疏通了。
在考虑了异界朋友的情况,以及目前的进度之后,他对翻译策略做了一次调整,由浅入深,将故事提炼成了寓言,结合了其他的故事形式。
“网友书翁好像提到,直接知识他们会当场发疯,这个说法很夸张,他应该是想表达,这样他们会理解不了的意思。”
邢远点了点头,仿佛想到了面对高等数学时的自己,不得不表示非常理解。
“数学确实会让人发疯。”
中午时间12:21,他翻着词典,一字一词的对应翻译,再一次专研了罗尔塞的造词法,和比较特殊的语法。
他并不着急,时间在他这里过的慢,翻译就是要慢慢磨,以求精准对应,尽可能减少歧义。
“我们的古籍经常以很少的文字表达很多的意思,一句话可作多种解释。”
后来人看,可能会觉得很复杂,认为这种语言思维不够清晰,表达逻辑不够准确,尤其是作为考题或者研究时,真的让人抓狂,但邢远能体会到这种语言表达的美妙之处。
“当然了,也有说法称,这只是因为缺少记录文字的工具,比如说竹简不够,才只好这么写。”
“但是我……”邢远沉思,低语道:“感觉不到那种勉强。”
他专心致志,笔记都写完了一本,只好用上新的笔记。他的翻译就像他的雕刻,讲究毫厘之间。翻译中途,他想起了曾经翻译过《黄帝内经》英译版的前辈们。
“三十年、五十年……即使专研了这么长时间,前辈们最后还是认为没能完全翻译出来,不能满意,明明是直译过去的,然而翻译出来的每一句话都好像少了很多意思。”
就像一个苹果,你想展示立体的给别人看,却只能画出平面图,注释作的再多,平面图画再多,好像都不够还原出那颗立体的苹果。
他们总是进不来我们的世界。
邢远翻到下一页,又尝试翻译了一个版本。
转眼外面的天色都暗了,他还在继续专研,完全没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