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清晨,北地咸阳被一片严寒笼罩。萧瑟而清凉的寒风如同一群狂野的幽灵,在宫禁的上空呼啸着,四处回荡,发出阵阵令人心悸的声响。
“好冷啊!”
晨曦刚一踏出房门,便被那刺骨的寒意侵袭,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纤细的身躯在寒风中显得格外柔弱,仿佛随时会被这凛冽的寒风卷走。
“快回屋休息吧!”
易华伟温柔地将晨曦拥入怀中,轻轻拍了拍她的后背:
“今天我早点回来,一起吃火锅。”
“嗯~!路上湿滑,你小心一点。”
晨曦轻轻点头,眼神中满是关切与不舍。温柔的目光如同清彻的湖水,荡漾着深深的爱意。细心地嘱咐着易华伟,良久,才依依不舍地松开了易华伟的手,柔软的手指从易华伟的掌心滑落。
朝晨曦摆了摆手,易华伟走上备好的马车,在阿大的挥鞭声中,马车缓缓驶出咸阳宫。
车轮在坚硬的石板路上滚动,发出沉闷的声响。拉车的骏马迈着沉稳的步伐,脖子上的铃铛随着马车的晃动发出清脆的叮当声。
马车一路前行,直奔上林苑以西的中央兵造而去。
半个时辰后,马车终于抵达了规模浩大的中央兵造。大秦的中央兵造建筑群庞大得令人震撼,延绵不绝,高大的围墙将兵造给围了起来。
兵造处的工师窎(掉音)带着手下的匠师们早已在门口等候多时。窎身着一袭深色的长袍,腰间系着一条黑色的腰带,显得庄重而严谨。眼神中透露出期待和敬畏,不时地望向马车驶来的方向。
当易华伟下车的那一刻,窎连忙迎了上来,脚步急促而稳健,脸上满是恭敬之色。来到易华伟面前,领着一众匠人深深地躬身下拜,双手贴在身体两侧,语气极为恭敬地道:“小人兵造工师窎参见丞相大人!”
“不用多礼。”
易华伟轻轻摆了摆手,神色淡然:“日后相处时间还长。外面天寒地冻,先进去吧,兵造总共有多少人?”
“回大人,中央兵造合计五千六百三十二人。”
窎拱手作答,态度恭敬有加。随即微微侧身示意一下:“大人里面请。”
“五千六百多人?”
易华伟扬起眉毛,眼中露出些许诧异之色。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秦国的兵造处达到了鼎盛时期。随着秦国领土的不断扩大和军队规模的不断增加,兵造处的规模也迅速扩大。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多个兵造作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兵器制造网络。在咸阳、栎阳等重要城市都设有大型的兵造作坊。
中央兵造五千多匠师,也就勉强能供上禁卫跟朗卫的装备。
窎点点头道:“回大人,此处兵造是秦国最大的兵造,共分为五大匠房,有工匠五千余人,另有监军五百人!!”
易华伟颔首道:“劳你领我转一转!”
“遵命!”
毕恭毕敬的窎领着易华伟进入了兵造处。
一踏入庞大的车间,一股炽热的热浪便如汹涌的潮水般扑面而来,让人猝不及防。虽是隆冬时节,可这瞬间的高温却使得额头上立即冒出细密的汗珠,仿佛置身于蒸笼之中一般。
放眼望去,庞大的车间内,上千匠师赤裸着上身,只穿着及膝短裤,古铜色的肌肤在火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油亮的光芒。正在其中挥汗如雨地抡起大锤,每一锤落下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声响。
炉匠们全神贯注地看守着一炉炉熊熊燃烧的炉火,手中的鼓火机不停地舞动着,炽热的炉火上,放置着一只只坩埚,坩埚里面是一块块密密麻麻垒放的各式矿石。在炉火的高温冶炼下,那些矿石逐渐融化,渐渐地,较为纯净的金属汁液流淌而出。
转匠们则忙碌地穿梭其中,不停地添加矿石,并小心翼翼地转送金水。动作敏捷而熟练,成匠们则负责将转匠转送过来的金水进行提纯、冷却,使其最终形成坚实的坯块。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如同一个精密的机器在高效运转。
易华伟微微皱起眉头,回头朝窎大声问道:“这里面都冶炼什么矿石?”
窎也大声回道:“主要是青铜,然后便是锡,铁用的很少!青铜和锡主要是用于形成合金,锻造各式兵器之用。我们秦国之所以兵器之精甲于天下,就是因为对青铜和锡的混和比例口诀乃不传之秘!”
易华伟倒是知道,秦国的铸剑技术非常高超,能够打造出长度超过91厘米的青铜长剑,这在当时是比较罕见的。一般青铜剑易折断,长度通常不会超过60厘米,但秦国工匠掌握了铜锡的最佳比例,使得秦国的青铜剑在硬度和韧性上都表现出色,让秦军在近战中更具优势。
而且,秦国兵造处在兵器生产上实现了标准化。例如,兵马俑坑中出土的4万多枚箭头,相同类型的箭头规格尺寸的误差基本都在毫米之内;青铜弩机的多个零件也能做到尺寸统一,这使得在战场上如果弩机损坏,士兵可以直接用新的零件替换继续使用。这种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兵器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保证了秦军兵器的供应。
秦弩使用的是流线型的三棱箭头,其外形与现代的子弹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