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刘馨“秘书处”名单中提到的人便得到了通知,知道自己“将被重用”,并需在今晚拜见高务实。一众人等虽然不知道这重用究竟是如何一个重用法,但还是根据自身情况纷纷做了准备。
高务实依旧去户部当值,顺便接待来访的吏部与兵部两位尚书。
吏部尚书杨巍是来询问关于明年百官俸禄预存情况的。“来年官俸预存制度”是高务实“收拢财权”之后的新举措,不过其实类似的做法以前也不是没有,只是高务实将其制度化和标准化了,并且将之加入了户部的国家财政预算体系当中。
由于这个国家财政预算体系是一个相当浩大的整体工作,因此各部衙都需要在年前与户部联系协商,达成一致。
否则的话,你要是不积极主动来找,那来年你部衙的钱不够可就不关我户部的事了,我户部又没损失,您老爱来不爱。
话虽如此,六部、都察院以及大理寺之类的衙门真要是连办公经费都不够,肯定到时候也能去找皇帝申述,只不过这事一来丢脸,二来也显得堂上官能力不够,大家肯定是不乐意发生这一幕的。
吏部和兵部是实学派的基本盘,来找高务实也不怎么担心会被卡脖子,不过这两部今年的预算都比往年高了一些,所以还是得早些过来与高务实通通气。
这两部的支出之所以会提高,吏部方面其实是被户部和兵部给“害”了。
先说户部,由于户部收权并改成了四侍郎制,正式变成“大户部”,光是两署十三司便多了好多官员,户部人员整体膨胀了四成。这些官员虽然属于户部,但天下官员的“编制工作”责任在吏部,发俸禄也要在吏部先通过,因此杨巍反而要来向高务实说明情况。
好在两署十三司与原先的各省司颇有区别,最大的差别在于两署十三司的用人贯彻了当年高拱的一个著名观点:进士少而举人多,举人中有实才而不精于文章者大有人在,故当多用举人。
这当然是个很务实的观点,春闱每三年才有一次(除非开恩科),虽然中试人数并不固定,但通常一次也就三百人左右,平均来说每年能“当官”的只有一百人。
大明如此广大,致仕退休者、政争失败者、丁忧守制者、因故挂冠者……各种各样的离岗官员都可能超过这个数,光靠那点进士能管什么用?
进士们真正的意义在于做大官,继而刺激民间向学之风,而真正在基层办事的官员在大明实际上是所谓“吏员”,他们并不在“官”这一阶级。
但问题也出在这个“吏员”上,很多地方上的吏员,其职务几乎是世袭的,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让该家族在主管项目上拥有充分的“经验”,却也一定会形成很多弊端。
比如某县的财务工作始终是某家族负责,则其县尊不管如何换来换去,都无法深入“改革”当地弊病,而该家族却会形成越来越强大的地方实力,只手遮天、胡作非为。
所以高拱生前就一直有意改变这种情况,只可惜天不假年,他的很多改革还只是开了个头,或者提出了“指导思想”,自己便撒手人寰了。
高务实作为他的衣钵继承者,自然要把很多改革继续推进下去,但与后世搞改革一样,改革总是会由浅水区进入深水区的。
到了深水区就有深水区的讲究,任何实践都是不断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没有任何改革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一劳永逸。
当前,大明的实学派改革基本上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一些问题之所以难推进、难解决,是因为有的属于体制机制遗留的老问题,有的属于前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源自思想观念障碍,有的受到利益格局掣肘。
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只有靠进一步改革的办法来解决。这种时候,最关键的两点在于:一是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二是措施得宜,进退有度。
具体来说,高务实在前几天的一次实学派高层聚会中,就提到了当前实学改革之“四要”:方向要正确,措施要精准,推进要有序,步调要一致。
方向要正确,是指实学派改革始终要记得自己的目的。改革不是为了实学派及其官员们自身的利益,而是为了确保大明这个国家能够通过改革获得好处,于国于民都要有益。既不能是损公肥私,也不能偏重某士农工商某一阶层,导致国家不稳,治理失序。
措施要精准,是指实学派官员们在具体的工作措施当中要有针对性,要能实际解决问题。这一点高务实非常看重,并认为这是实学派与心学派的一个极大不同。
他当时便强调说,跻身于实学派的官员,一定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不能遇事就打太极,得过且过,把问题推给接任者。
推进要有序,是指改革的推进要有计划,不能盲目。改革一定要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做的事情要能给后做的事情提供基础。
他举例说,就好比现在大家都知道海关税的重要性了,但如果没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