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凝守夏 > 都市言情 > 港岛话事人 > 第79章 拆借资金

第79章 拆借资金(1 / 2)

霓虹的大选尘埃落定后,香江报业消停了没几日后,再次迎来笔战。

这一次规模之大,甚至要远超前番集体讨伐金镛。

起因是新创刊的《经济新闻》,在12月14日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直指《信报》。

《信报》在此前,《围炉煮酒话金庸》吸引了相当一部分读者。

后来因为鸡蛋事件,读者们惊讶的发现,同一个选题之下,《信报》居然在内容深度上碾压了《东方》,因此获得了大量的传阅。

隔日销量不但未减,反而再度冲上新高,单日发行突破四万两千。

就在此时,一篇名为《论媒体的良心与责任:遮盖丑恶,形同犯罪!》

文中大肆痛斥无良媒体,为了收钱否定假鸡蛋的存在。

同样是大量走访,本报记者直入制作假鸡蛋的窝点,甚至采访到了能制作假鸡蛋的某跨国集团创始人。

据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板所言,市场上的假鸡蛋,多是用海藻酸钠和食用明胶制作,作用是给蛋黄和蛋清增稠,如果需要营养,还可以添加一点奶粉。

他还亲自给记者演示了制作流程,当时是用猪打针的旧针管来调配假鸡蛋。

这样的手段简直触目惊心!

这位老板还表示,卖假鸡蛋最好的办法,是与养鸡场或收鸡蛋的商贩合作,把真假鸡蛋混在一块卖。

当然,某老板自己的集团,还有更高明的人造鸡蛋手法,不过涉及机密,不方便对记者展示……

别看《财经新闻》刚刚创刊,但毕竟有《明晚》的底子在,公信力还是有一点的。

而且这篇文章不光是价值输出,何况还图文并茂。

有图有真相,一下将无良媒体锤了个半死。

当晚,无数小报纷纷转载,标题要多惊悚有多惊悚,要多劲爆有多劲爆。

“一定要看!不看此文少活二十年。”

“惊天秘闻,香江假鸡蛋早已泛滥。”

“七百万香江人的眼泪,食品健康何去何从?”

以上这些还只是为了增加销量的,更多是借着文章,来踩《信报》一脚的。

《财经新闻》内部也没想到,仅仅是创刊第二日,他们就打了一场漂亮的立足之战。

当日销量突破一万四,一扫之前《明晚》颓势。

金镛和沈新宝,两位重磅人物,更是在傍晚亲自登门道贺,在会上强烈表扬本报副总编吴志标,并现场宣布奖励两千港币!

两千块不多,可明报系一向对员工抠门,很是招来大家的羡慕。

吴志标志得意满,上台发表获奖感言,话语中对新来的总编黄烈杨不无挤兑……

黄烈杨也不是吃干饭的,当即上台发表了庆贺。

只是他祝福中,用半开玩笑的口吻道,吴副总编有这份本事,怎么不早用啊?

看来我这個总编,其他的用处不大,但对底下人激励和鞭策还是能起到作用的。

吴志标正春风得意时,哪受得了这个啊,挽起袖子要找黄烈杨单挑……

沈新宝眼看继续下去要成全武行了,赶紧和金镛一人拉住一个,好一顿劝才安抚住二人……

12月15日早,对《信报》的声讨不但未停,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因为有大报下场了!

先是《快报》,在当天的副刊上,隐隐露出对《信报》的批评。

然后是《成报》,他倒是没骂《信报》,而是在骂《东方日报》,不过说还是鸡蛋的事。

反而《明报》这天,不知是出于避嫌,还是什么原因,没有对此给出任何观点。

《东方日报》昨日同样吃了瓜落,今天忍不住发文回应,其声称调查过程不严谨,向所有民众道歉。

为了还民众和读者真相,本报将从即日起,展开对人造鸡蛋是否存在的无限期调查,直到事实水落石出。

别看马氏兄弟是卖白粉的,但办报确实有一套。

声明一出,反而迎来了民众的叫好声。

这才是大报风范嘛!

相比起来,《信报》就有些逃避事实了,引爆舆论后,对所有批评的声音没做出任何回应。

在这一天的头版头条上,《信报》刊登的是“香江商品交易所”成立有关新闻。

而其中的三种商品分别是:原糖、棉花和鸡蛋……

-----------------

把时间线拉回到12月13日的晚餐之后。

送走了无关人员,餐厅里除了萧亦外,其他人全是一叶知秋的股东。

李清源让叶盼盼去结账,等她拿着账单回来,张亨福扫了一眼,忽然意识到什么。

“清源,这顿不是一叶知秋请吧?”

李清源理所当然点头:“是啊,不然难道我自己花钱?我哪有钱啊?”

张亨福当时就火大。

“你搞什么清源啊,这顿饭花了将近五千块,你真是崽卖爷田……”

老曹在一旁幽幽道:“顶数你吃的欢,那龙虾剩了最后一块,我想夹都被你吃了。”

张胖子表情一僵,吃别人的当然不心疼,自己花钱就不同了。

也不

最新小说: 四合院:大国工匠 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 我,美国医生 大小姐她偏爱兴风作浪 从83年开始的娱乐大亨 我的美女老板娘 生活型神豪 参加规则怪谈,谁按套路通关啊? 我的老婆是灯神 我靠破案爆红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