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341被电了(1 / 4)

第341章341被电了

朱元璋的脸很黑。

大明宦官弄权原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愿不得后世臣子都见怪不怪,且有模有样的进行谄媚。

如此行径,对于大明的政治局面,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头。

无论是识字还是干政,全都没有预防住。

他算是发现了,自己的后世子孙没有一个像他这般日夜勤政的。

或许是按照惯例王朝有什么大贪官或者宦官弄权之类的。

天气就会变得极端一样,用来警示世人。

朱元璋发现此时大明西北等地遭到连续的严重干旱。

朝廷大量粮食不得不从河南的粮仓调出,以救济苦难。

但落在灾民嘴里的好像没有多少。

毕竟救民之前,还需先救官!

他们吃过肉后,还能给你分一杯汤,就已然是清汤大老爷啦!

这还是太皇太后在世之前,要官府迅速救济灾民的情况下发生的。

仅仅是三年后,又一次大旱灾和蝗灾打击了西北地区的粮食产量。

然后官府想救也救不了了。

从徐州往南直至淮河流域和长江的江北,接连几年都是严重的水灾,造成了极大的饥荒。

山东、河南不是黄河就是大运河决口,许多人丧生。

紧接着第二年就开始干旱,以至于山东许多人都主动放弃田地成为流民。

长江中游主要产粮区湖广十年间有八年也闹灾,遭到了局部饥荒。

甚至连富饶和多产的江南区和浙江也是如此。

而且一旦发生灾祸都是连年的,严重的旱灾造成了极大的瘟疫,百姓死亡很高,紧接着粮食不够吃,田地荒芜无产出,又造成了极大的饥荒。

正统十三年,大旱灾再次出现了,结果水流到了别处。

开封东北的黄河堤坝决口,河水往东流入今东海不远的黄海。

另一次堤坝决口使部分黄河河水流入涡水,然后进淮河再向南流入海。

除了淹没大片土地并造成大面积的破坏、高死亡率和百姓流离失所外,这次洪水还严重地影响大运河在山东的一段。

沙湾堤坝连续几次决口,那里是黄河和运河在山东西部汇合之处,运河丧失了大部分水源。

由于北京深深地依赖运河运输的货物和粮食,京师处于其南方的供应来源被切断的危险之中。

朱元璋瞧着大明四处闹灾,手脚冰凉。

他其实觉得这就是上天在示警的意思。

朱祁镇修建皇宫以及王振修宅子都是需要大量人力的。

那就只能加大徭役。

最初南京需要大规模的徭役劳动,就有很多百姓不满。

即使过了这么多年,那里许多建设仍在继续,但是在迁都北京后,随着此城被改造成“世界中心”,大规模的建设不断在进行。

此外百姓服徭役为政府和皇宫提供了所需要的大批货物。

这类劳务的履行不仅仅难以负担,而且它们的实施非常苛刻。

老朱自己都不能控制住服徭役的人专心为他干活,更不用说其他皇帝了。

官府过分要求的结果,那就是普遍逃避徭役。

几千名工匠要么是逃避劳役,要么是被武力围捕去履行他们的义务。

在有些地区,大批百姓干脆逃离故土而成为逃亡者,也就是朱元璋最不愿意看到的流民群体。

因为他清楚的知道,一旦百姓不受官府控制了,长此下去,朝廷更加收不到税赋,会造成极大的动乱。

山西繁峙县有一半以上的登记人口干脆不知去向,大批土地荒芜。

不仅是西北地区,连富裕的浙江等地,同样登记在册的大批百姓消失。

百姓躲藏,土地荒芜,朝廷赋税都收不上来。

勉强糊口的生活水平使本就不富裕的百姓们没有余力去度过,以及解决由地主或税吏的需要。

再加上大明的徭役加剧了他们艰难日子和匮乏的生活,由此引起的这类社会动乱,对乡间秩序的稳定是一种不断出现的威胁。

百姓的不满、贫困、过重的税赋、沉重的徭役需求和对佃农的过度剥削,这些不同的因素结合起来,那就剩下一条路可以走了。

“造反!”

在浙江、福建附近的银矿矿工叶宗留,带领矿工造反。

对明朝政府来说,白银当然是非常重要的,银矿的开采由政府控制。

控制一般由地方官员来实施。

他们要求过高的生产定额,并对偷盗银矿产品的人处以死刑。

超过标准的那部分当然要塞进自己腰包里。

至于你们一帮臭干活的也配拿银子?

在大明许多官员眼里,百姓算不得人。

只不过拿出来充当大义说的时候,在嘴上他们才是人。

浙江南部处州衙门的一名前下级官员叶宗留转而去偷盗官办的银矿。

这时他开始率领一伙日益扩大的有不满情绪的矿工,并在福建浙江交界处非法地“采”矿。

他组织武装,保护流民开矿,随着银矿产出越少,正式造反称王。

最新小说: 海贼:草帽船上的训练家 大明:从东宫侍读到活着的异姓王 天命大官人 教皇请登基 被抄家流放后,我和族中女眷养兵百万! 封林徐若影 意外穿越成刘禅,我要三造大汉 穿越大隋:我,杨广,千古一帝! 我的人生有成长天赋 龙族:理综挂科后我被迫屠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