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这一群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隐士不仅仅是逃避现实的隐居者,他们还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力量。通过闭门静思、养精蓄锐,隐士们在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研究周易预测和策划的朋友,到一定高度,一定知道一本书:《易隐》。纪中石从2012年1月28日开始研究这本书,在2014年写《易品三国》过程中,认为《易隐》的作者曹九锡和书名《易隐》,一定有更深的内涵。
从字面意义上看,“易”意味着简单、容易,同时也指变化和交换;而“隐”则表示隐藏、不显露。这种结合展示了一个既追求简约和易于理解,又不乏深层次、不轻易显露的智慧。
还有一种观点:《易隐》的命名寓意着作者将易学中的隐秘之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应用。
易隐作者认为:占卜是隐士们假托预测来表达自己志愿和思想的工具。对于隐士而言,占卜不仅仅是寻求与自然、宇宙之间联系的桥梁,还是一种传达个人哲学思想和人生理想的手段。通过占卜,隐士能够将自己的见解和智慧嵌入到看似神秘的预测之中,引导人们反思自身的处境和未来的方向,从而传递出他们对于生活、社会以及宇宙规律的独到理解。
《易隐》在易学领域中的价值在于,这本书不仅辑录了历代易学名家的言论,还结合了先天易学的精华,如斗数、八字、河洛、太乙等,形成了一个集多种预测模式于一体的高级易学体系。这对于研究易占学说来说,无疑提供了一种更为综合和宏观的视角,有助于学者们更全面地了解易学预测的深层次内容。
“隐”字可能含有隐蔽、深奥之意。考虑到《易隐》书中涉及的预测方法繁复难懂,使得普通读者难以轻易领悟,因此“易隐”的名称也透露出了书籍内容的深奥性。也就是说,作者可能在暗示,易学中的这些“隐”藏的知识和技巧是需要一定的修为和领悟力才能洞悉的。
研究易隐,需要知道作者曹九锡的九锡这个概念。在研究《易隐》时,了解“九锡”的概念是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是古代皇帝对大臣的最高礼遇,也与作者曹九锡的名字有关联。
九锡的内涵包括:
一曰车马,指金车大辂(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和兵车戎辂;玄牡二驷,即黑色的公马八匹。其德可行者赐以车马。
二曰衣服。指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xi 鞋一双。 能安民者赐之。
三曰乐则。指定音、校音器具。使民和乐者赐之。
四曰朱户。指红漆大门。 民众多者赐之。
五曰纳陛。有两种说法。一是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贵宾专用通道。二是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太陡,这两种说法都不甚具体。能进善者赐以纳陛。
六曰虎贲(bēn)。守门之军虎贲卫士若干人,或谓三百人;也指虎贲卫士所执武器,戟、铩之类。能退恶者赐虎贲。
七曰宫矢。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 能征不义者赐之。
八曰斧钺。 能诛有罪者赐之。
九曰秬鬯(chàng)。指供祭礼用的香酒,以稀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孝道备者赐之。
首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受九锡的人是王莽。王莽通过逐步提升自己的权力,最终实现了篡位。他在摄政期间,利用儒生的支持和社会舆论,为自己谋求“九锡”,从而为篡位铺平道路。
其次,曹操也是九锡的受赐者,尽管他自己并未称帝,但他的儿子曹丕继受了其权力基础,并最终建立曹魏。此外,孙权在被曹丕封为吴王时也受了九锡。
再次,司马昭在掌控曹魏朝政后,也被加了九锡,尽管他未能亲眼看到篡位的成功,但其子司马炎最终取代魏建立了晋朝。
为了了解九锡的来源,我们再引入一个概念:井田制与九宫。井田制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土地制度,其结构类似于九宫格,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土地分配和利用的细致安排。
井田制最早由夏朝的禹开始实施,到西周时期发展已相当成熟。这种制度将土地划分为许多方块,由于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形状像“井”字,因此被称为井田。
具体来说,一块正方形的土地被平均划分成九块,每一块田地的面积相等。中心的一块称为“公田”,由周边八块田地的耕种者共同耕种,产出的粮食归国家所有,相当于赋税。周边的八块私田由各自家庭自行耕种,产出归自己所有,但必须优先完成公田的耕收。
九宫格与井田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用途和历史上有所区别。
九宫格,如前所述,是一种源于中国风水学和天文学的预测工具,用于判断吉凶和预测未来。它通常由九个方格组成,每个方格代表一个方位,通过分析不同方位的飞星组合来预测吉凶。九宫格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概念相结合,用于选择吉日、选址、建筑布局等。
将九宫格与井田制联系起来的是它们都蕴含着对空间的分割和对称美。九宫格的对称布局符合中国古代的美学观念,而井田制则体现了古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