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过完,杜尚风便带着一家人回镇上给老丈人一家拜年。
杜尚清也带着自己一家人去了石牛村,自己答应过老陈头,过年要过来拜年的。
其实这是杜尚清穿越过来,第一次来石牛村,这个村其实是一个外来村。
里面的村民都是二十年间陆陆续续逃荒,流落他乡的灾民。
当时的县令心善,不忍这些灾民冻饿在街头,上奏朝廷请旨各地就地安置流民,尽可能的给予扶持。
半坡村也是那个时候由县里安排陆陆续续接收的外乡灾民。
而大部分灾民各村也是无法容纳的,毕竟是要分田产的,各村抵触情绪也很严重。
无奈之下,县里就安排他们自己开荒建村,自力更生。
这个石牛村,还有里面那个柳树里,都是当年流民,灾民自建的村落。
他们这边在小青山西侧,土地比较贫瘠,耕地面积小,生活的很是不易。
这些地方都是本地人不愿意开发的地块,所以两个村子也是这一片除了西山那边几个猎户村以外最贫困的村子了。
杜尚清进村走了一圈也没有看见一家是青砖瓦房的。
基本上都是矮趴趴的草房子,有围墙都不多。
自己丈人家出自东海州
二十年前东海州发生大地震,随即又发生了海水倒灌,沿海几个县损失惨重,哀鸿遍野。
老丈人家一十九口只逃出来老丈人一家五口,还有两个孩子被倒灌的海水冲的无影无踪。
就这样跟着陈家村剩余的其他村民一路乞讨,一路流浪,最后才在这石牛村重新安了家。
老陈头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识文断字,会写会算。
因为村中地里收成太少,他便一直在镇里给人家镇上做账房先生,这些年也过的勉勉强强。
在石牛村属于一个中上的水平,就那四大间半青砖的房子,一人高的围墙便证明了老头当年的努力。
可惜到了这几年,老两口身体出现问题后,一直求医问药,家里的日子就慢慢的差了下去。
还好杜尚清及时拉了一把,不然陈家日子只会越来越差,绝无翻身的可能了。
杜齐樟赶着骡车,里面堆满了杜尚清带过来的各种年货。
今天杜尚清来看老丈人,石牛村眼尖的人都看见了。
如今杜尚清可是附近几个村里的大红人,家里开了工坊,绣坊,几个村里都有人在他家打工。
如今大老板驾到,那还不好好的套套交情,一个个挤上前跟杜尚清打招呼。
“杜老板,您来了,这是全家都来了吗?”
“东家,东家,您来了,我陈伯在家呢!我这就去通知。”
“杜老板,您家工坊过完年还招人吗?我家两个小子如今也大了,您看看能不能照顾一下,让两个小子去给您打工,他们干活可利落了。”
杜尚清一路保持着微笑,谁问他,都点点头不说话就是微笑。
倒是齐柏成了他的嘴替,“大家让一让,让一让,过完年我家肯定是招人的,具体用工条件不变。
你们要是家里有人想去做工,过了十五就可以去木工坊报名,都散了吧,挤的骡车也走不了道了。”
齐樟早有准备,他昨天来就被小围了一次。他从车厢里掏出一个布袋,里面装了一把铜钱,还有一些糖块。
就看见他摇了摇布袋,里面传来铜钱的声音,他掏出来一大把扔到骡车后面,那一枚枚铜钱落地,滚落的到处都是。
石牛村的孩子见了,哪里还去围车,都哄闹着去捡。
齐樟又掏出来一大把,用力抛出,这下围拢过来的村民也受不了了,一个个不顾形象跟着一群孩子争抢起来。
顷刻之间骡车这边人走的干干净净,杜齐柏驾车就走。
杜尚清给自己家老二竖了一个大拇指,“老二,你很棒,怎么想到的?”
杜齐樟收起布袋,“姥爷教的。”
杜尚清暗叹还是老头贼,看透了人性。
村口的热闹老陈头这边已经听到了,老两口站在门口向这边张望着。
尚清自从闺女走后就没有来过,每次都是孩子们来送礼,老陈头知道孩子心里难受,怕见自己,怕自己埋怨他没有照顾好闺女。
唉,都是命,怨不得别人,自己也以为杜尚清从军后,恐怕一去不复返,自己闺女一家要遭大罪的。
结果女婿是回来了,闺女却走了,一家人现在过的蒸蒸日上,越来越好,自己也不用担心自己外孙们受罪了。
这就是有得有失,造化弄人吧!
“姥爷,姥姥”蓉儿看见两个老人,张嘴直嚷。
“哎,哎,慢一点,小心跌破了新衣裳。”陈老太忙过来扶着自己这个古灵精怪的小外孙女。
“太姥,太姥爷过年好。”小石头也不甘落后,从车棚里急吼吼钻了出来。
“哎,我的大胖重孙好,来让太姥爷抱抱,这些天没有见到了,太姥爷可想你了。”
“嘻嘻,我也想你了。太姥爷我自己下,你别抱我,我现在大了,你抱不动我了。”
说着,倒过身来,小短腿直蹬,屁股一扭,哧溜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