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璆(生卒年不详)字孟玉,广陵海西(今江苏灌南)人,是东汉末年大臣,度辽将军徐淑(2)之子。
东汉广陵海西人徐淑(字伯进)(2)。 博学广识且胸怀壮志:他学习了《孟氏易》《春秋公羊传》《礼记》《周官》等经典,还喜爱诵读《太公六韬》。这显示出他在学术和军事理论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并且热衷于钻研兵法韬略,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渴望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有所作为。交接英雄,声名远扬:徐淑喜欢与英雄豪杰交往,这种行为不仅使他在当时的豪杰志士中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和声誉,也为他在边陲地区获得较高的威望奠定了基础。他“有名边陲”,说明他在边疆地区的影响力较大,可能在维护边疆稳定、抵御外敌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徐璆为官刚正不阿,其品行令人钦佩不已。曾经,他一路升迁至荆州刺史这一要职。那时,董太后姐姐之子张忠担任着南阳太守一职,此人倚仗权势肆意放纵、毫无约束,贪婪成性,贪污受贿数额高达数亿之巨!
当徐璆即将前往荆州赴任之时,董太后竟派遣中常侍将张忠托付于他,并暗示多加关照。然而,面对如此压力和诱惑,徐璆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地回应道:“微臣身负国家重任,绝不敢听从这般私人指令!”抵达荆州之后,他雷厉风行,深入调查,很快就揭开了张忠贪污一亿余钱的丑恶行径,并毫不犹豫地上奏朝廷。不仅如此,他还派遣冠军县令将相关证据呈交大司农,彻底揭露了这起惊天贪污案。与此同时,徐璆对于辖区内其他五郡太守及其所属县城中有贪污盗贼行为的官员也绝不姑息,一律依法严惩,致使当地官场风气焕然一新,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中平元年(公元 184 年),天下大乱,黄巾之乱爆发。在此危急时刻,徐璆挺身而出,与中郎将朱俊携手并肩,共同在宛县奋勇抗击黄巾贼寇。他们身先士卒,指挥有方,经过一番激烈鏖战,最终成功击溃敌军,立下赫赫战功。
可惜的是,那张忠对徐璆心怀怨恨已久。于是,他勾结诸位宦官,编造出一系列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徐璆身上。尽管徐璆功勋卓著,但终究抵不过奸人的陷害,无奈之下被朝廷召回。所幸,因其破贼有功,得以免去官职归家。即便遭受如此不公待遇,徐璆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成为人们心目中清正廉洁、刚直正义的楷模。
在献帝决定迁都许昌之际,朝廷下令以廷尉一职征召徐璆前往京师任职。然而,命运却给他安排了一场意外的波折。就在徐璆赶赴京城的途中,他不幸遭遇了袁术的劫持。
袁术此人野心勃勃,妄图称帝,见到徐璆这样德高望重的大臣,自然想要将其收归己用。于是,袁术毫不吝啬地授予徐璆以上公这一至高无上的爵位。但面对如此诱惑,徐璆并未心动,反而长叹一声:“龚胜、鲍宣,乃是何等高洁之士!他们坚守正道,宁死不屈。我又怎能违背自己的良心和道义呢?”这番话表明了他坚决不肯向袁术屈服的决心。
袁术见徐璆态度如此强硬,心中虽有不甘,但也不敢过分逼迫,生怕引起众怒。毕竟,此时的袁术尚未完全掌控局势,如果因强逼徐璆而导致民怨沸腾,那对他来说绝非好事。
不久之后,袁术兵败身死,其军队也随之溃散。而在此混乱之中,徐璆竟然幸运地得到了袁术此前盗取的国玺。这可是一件关乎国家正统的重要宝物,徐璆深知其分量。
得到国玺后的徐璆毫不犹豫,立即马不停蹄地赶往许昌,将这件国宝亲手交还给了皇帝。不仅如此,他还一并呈上了之前袁术假借名义授予他的汝南、东海二郡的印绶,表示自己从未认同过袁术的伪政权。
由于徐璆的忠诚和正直,他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赏识。后来,他被任命为太常这一要职,负责掌管宗庙礼仪等事务。而在某一次,朝廷派遣他手持符节去册封曹操为丞相。面对这一重任,曹操表现出了谦逊的态度,礼让推辞。而徐璆则秉持着臣子的本分,不敢轻易接受曹操的相让。
徐璆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最终,他在官位上去世,结束了自己光辉的一生。
历史对于徐璆的评价极高。袁山松称赞他年少时便行为清正廉洁,在朝堂之上更是神色庄重,刚直不阿;范晔也对他在应对各种局面时的机智辩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徐璆对后世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为官典范的树立:
刚正不阿的榜样:在东汉末年那个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专权的黑暗时期,徐璆面对董太后的嘱托,坚决不徇私情,毅然检举董太后姊子南阳太守张忠的贪污行为,并且还奏办了五郡太守及属县的贪贼官员。这种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行为,为后世为官者树立了一个正直、廉洁的典范,成为后世清官廉吏所推崇和学习的榜样,对后世的官场风气和官员的道德操守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坚守气节的楷模:徐璆在被袁术劫持时,面对袁术以上公之位的诱惑,坚决不从,以龚胜、鲍宣等名臣为榜样,坚守自己的气节。这种坚守气节、不事二主的精神,也为后世士大夫阶层所敬仰和传承,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