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也就是公元1371年,我叫林岳,本是应天府里一个小小的驿卒,平日里的职责便是传递文书信件,往来于各个驿站之间,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儿,虽辛苦,却也能见识到这大明天下的诸多景象。这一年,明军平定四川的大事,就如同一股汹涌的浪潮,将我这小人物的生活也卷入了其中,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金戈铁马、山河易主的波澜壮阔。
《明史·太祖本纪》记载:“四年春正月丁亥,李善长等率群臣劝进,表三上,乃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以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立妃马氏为皇后,世子标为皇太子。二月壬寅,定郊社宗庙礼。丁未,诏衣冠如唐制。戊申,李善长、徐达等兼东宫官。三月丁卯,诏定科举法。庚午,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汤和为征西将军,廖永忠为副将军,率舟师由瞿塘,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顾时为副将军,率步骑由秦陇,伐蜀。”这一场伐蜀之战,可是汇聚了诸多名将,那气势,仿佛注定要让四川之地归入大明的版图呀。
起初,我在驿站里听闻要出兵伐蜀的消息时,那些往来的军官们都在议论纷纷,言语中满是对此次征战的期待。我心中好奇,便凑过去问一个相熟的军官:“大人,这伐蜀之战,咱大明能胜吗?那四川地势复杂,听闻还有不少敌军盘踞呢。”
那军官哈哈一笑,拍着我的肩膀说道:“小老弟,你可别小瞧了咱大明的军队,徐大将军、汤将军他们可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此次出征,那必定是马到成功呀,你就等着听捷报吧。”
我听了,虽也跟着笑了笑,可心里还是有些担忧,毕竟打仗这事,哪能说得准呢,只盼着咱大明的将士们能平安归来,顺利平定四川就好。
随着大军开拔,我这驿卒的活儿也越发忙碌起来了,各地送往军中的文书、家书之类的,都得靠我们这些驿卒尽快传递。我常常是背着行囊,骑着快马,沿着那官道一路疾驰,不敢有丝毫懈怠。
有一回,我带着一封重要的军情文书,往汤和将军所在的方向赶去。那几日,天公不作美,老是下雨,道路泥泞不堪,马儿跑起来都费劲。可我心里清楚这文书的重要性,咬着牙,在那湿滑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到了一处驿站换马时,我早已浑身湿透,累得气喘吁吁。驿站里的驿丞见我这般狼狈,打趣道:“林岳啊,你这为了送个文书,可真是拼了命了,要是这仗打完了,你可得好好歇歇呀。”
我一边换马,一边回道:“大人,这军情紧急,可耽搁不得呀,我要是歇着了,万一误了大事,那可如何是好呢。”
说罢,我又翻身上马,继续赶路,那马蹄溅起的泥水,在我身后落下一串痕迹。
而在战场上,明军的攻势那是十分凌厉。汤和将军率领的舟师沿着瞿塘峡进发,那江水汹涌,两岸山势险峻,敌军在高处设下了诸多防御工事,箭矢、石块如雨点般落下,想要阻拦明军的脚步。
汤和将军站在船头,看着眼前的景象,面色沉稳,大声喊道:“将士们,莫要怕这些险阻,我等奉陛下之命,前来平定四川,今日便是要冲破这重重阻碍,让大明的军旗飘扬在此处,冲啊!”
士兵们听了,齐声高呼,战船纷纷加速,朝着敌军冲去。一时间,喊杀声、兵器碰撞声响彻山谷,那场面,真是惊心动魄。
傅友德将军那边,率领步骑从秦陇之地进军,一路上也是遭遇了不少敌军的抵抗。可傅将军足智多谋,他先是派出探子,摸清了敌军的兵力分布和粮草囤积之处,然后采用声东击西之法,佯装攻打一处敌军据点,实则悄悄绕到敌军后方,直捣黄龙,烧毁了敌军的粮草,让敌军大乱阵脚,随后率军乘胜追击,打得敌军节节败退。
在四川的一些城镇里,百姓们听闻明军来攻,心中也是各有想法。有的百姓盼着明军能早日平定战乱,让这四川之地恢复安宁,毕竟这些年的纷争,让百姓们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可也有的百姓受当地割据势力的蛊惑,对明军心存畏惧,担心明军来了会烧杀抢掠,惶惶不可终日。
在一个名叫锦官城的地方,城里有个老秀才,平日里颇有些见识。他看着城中百姓们慌乱的样子,站出来说道:“诸位乡亲,我听闻这大明乃是仁义之师,那朱元璋陛下更是贤明,此次明军前来,想必是为了让咱们过上安稳日子,大家莫要惊慌,且看看情况再说呀。”
众人听了,虽还是有些忐忑,但也觉得老秀才的话有几分道理,便稍稍安定了些。
随着战事的推进,明军渐渐占据了上风。汤和将军的舟师突破了瞿塘峡的防线,与傅友德将军的步骑会合,两路大军合兵一处,对四川的敌军形成了合围之势。
那些敌军见大势已去,有的开始弃城而逃,有的则负隅顽抗,可在明军强大的攻势下,也不过是螳臂当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