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三年,大明的疆土之上,处处透着一种别样的气息。京城内,大街小巷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街边的茶楼酒肆宾客满座,人们或是谈论着坊间趣事,或是热议着朝堂上的政令举措。而在那远离京城的广袤边塞,骏马奔腾的嘶鸣声,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对良驹的渴望与依赖,毕竟马在军事、交通等诸多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明孝宗实录》记载:“弘治三年,以马政渐弛,军伍缺马,命所司严行整理,厘革宿弊,务在实效,以裨戎务。”这简短的文字,却道出了当时马政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朝廷推行改革的决心,宛如一道军令,在大明的官场与民间掀起了层层波澜,也由此开启了一段围绕马政改革的故事长卷。
在大同府,有一位名叫赵承风的年轻驿丞,年方二十有八,生得身姿矫健,面容透着一股坚毅之色,常年在驿馆的忙碌生活,让他身上多了几分干练。他自幼对马有着特殊的喜爱,家中也曾养过几匹马,深知马的习性与价值。此次朝廷推行马政改革,虽说这驿丞之职看似与那核心的马政改革关联不大,但驿馆的马匹管理、调配等事务也在改革的影响范围之内,况且赵承风心中一直怀揣着为大明的马政尽一份力的想法,毕竟马对于整个国家的安稳与发展意义非凡。
这日清晨,阳光洒在大同府驿馆那略显陈旧的院落中,赵承风如往常一般,早早起身,先是去马厩查看马匹的情况。只见那几匹马儿正悠闲地吃着草料,他一边轻抚着马鬃,一边仔细检查着马的身体状况,嘴里念叨着:“老伙计们,如今朝廷要推行马政改革了,咱这儿也得好好拾掇拾掇呀。”这时,一位驿卒匆匆跑来,喘着粗气说道:“赵大人,上头传来消息,说是要咱驿馆统计现有马匹的数量、年龄、健康状况等信息,还要上报过往几年马匹的损耗和补充情况呢,这可有的忙了。”赵承风微微皱眉,说道:“这是要摸清底子啊,看来朝廷这次改革是动真格的了,你去把其他兄弟都叫过来,咱们一起把这事儿仔细办妥当。”
众人聚齐后,便开始分头行动,有的去清点马匹数量,有的去翻找过往的记录簿册。可这一查,问题就出来了。记录簿册上的记载有些模糊不清,马匹数量与实际对不上,而且有些马因为之前照料不周,健康状况堪忧。一位老驿卒看着那混乱的账目,无奈地叹道:“大人啊,咱这驿馆平日里事儿多,这马匹的事儿也就没顾得上那么精细,如今要真查起来,怕是不好交代呀。”赵承风心里明白,这确实是多年的积弊了,他拍了拍老驿卒的肩膀,说道:“老哥,以往是疏忽了,可现在既然朝廷有令,咱们就得把这窟窿补上,如实上报,再想办法整改就是了。”
没过几日,大同府的知府大人召集了各驿馆的负责人以及与马政相关的官员,商讨这马政改革在本地的具体施行办法。知府大人面色凝重地说道:“诸位,朝廷对马政改革极为重视,如今咱大同府地处边塞要冲,马的好坏、数量充足与否,关乎着边防安危,大家都说说,咱们这儿都有哪些难题,又该如何解决啊?”众人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一位负责马场的官员说道:“大人,咱这马场的马匹繁殖率一直不高,一来是种马的质量参差不齐,二来是饲养的草料有时供应不上,这可得想法子解决呀。”另一位管理马市交易的小吏也附和道:“是啊,大人,这马市上如今也是乱象丛生,有些不良商贩以次充好,把些病马、劣马充作良驹售卖,扰乱了马市的正常秩序,影响了马的质量呢。”赵承风听着众人的发言,心中思索着,觉得这每一个问题都是棘手的难题,却又必须要解决才行。
回到驿馆后,赵承风便开始琢磨着怎么先把驿馆的马匹管理好。他亲自带着驿卒们修缮马厩,改善马匹的居住环境,又从周边的农户那里打听优质草料的来源,还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马医定期来给马匹检查身体。可这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去采购草料时,那卖草料的农户见赵承风是新来打交道的,便想抬高价码,还振振有词地说:“赵大人,如今这马政改革,大家都缺好草料呢,我这可是稀缺货,价格自然要高些呀。”赵承风一听,眉头一皱,说道:“老哥,你这可就不厚道了,朝廷推行改革是为了让马更好,你这般趁机抬价,可不是在帮衬,若是马匹因缺好草料出了问题,你这责任可担得起?”那农户被说得面红耳赤,只得按合理价格卖了草料。
在整治驿馆马匹的同时,赵承风也关注着马场和马市的情况。他听闻马场那边在引进新种马,便抽空前去查看。到了马场,只见那几匹新来的种马确实高大健壮,马场的管事满脸得意地说:“赵大人,您瞧这几匹马,可是费了好大劲儿才寻来的,有了它们,咱这马匹的繁殖质量肯定能提上去。”赵承风笑着点头,说道:“这是好事,不过可得好生照料着,这马啊,就跟咱自家人一样,用心了才能出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