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这边的事刚刚消停下来,夏浚洲那边却出了更大的幺蛾子。
事情发生在谭家村中,谭正源的房子让人给烧了,连带着妻儿一起葬身火海。
说起来,谭弘业、谭桢父子虽为大户,但在卖地一事上,对形势看的很清楚,一直十分配合,总归有银子拿,就没必要和华兴人为敌,以免落个家破人亡的结局。
只是家里人口众多,这几日因为分银子的事情,闹腾的厉害,谭正源作为村中代表,也是居中说合,尽量让事情平稳落地,毕竟付家的下场摆在那里,大家乡里乡亲一场,最好别走到撕破脸那一步。
实际上,和华兴人对着干,只能是死路一条,在这一点上,谭弘业、谭桢父子意见一致,看的最为通透,但家里的其它人却不能理解,争吵更是不断。
从谭弘业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得了银子,也不能轻易分家,大家种地的种地,经商的经商,想要外出务工、从军的,家里也不会阻拦,但在具体行动上,还是要以家族为要,不能分银子散伙,各奔东西。
作为掌家之人,谭桢对父亲的决策举双手赞成,毕竟在华兴人的地盘上求生存,谭家只有团结一致,才能争取到最大利益。
当然了,此项决策的最大受益人,肯定是谭弘业、谭桢一脉,家族其它人却是受损严重,怨气自然不小,矛盾因此而起。
最先提出反对意见的便是谭弘业的两个弟弟,他们诉求很简单,既然无法与华兴对抗,那就干脆分家,凭啥银子由老大一家掌管?他们两家的日子谁来保证?至于种地,那是不可能的,从小也没干过那活呀?
和两位叔叔的想法一致,谭桢的弟弟谭榉也赞成分家,之前在族中,他主要负责家丁这块,如今华兴人得势,不允许大户私养家丁,他再想在村中横行已无可能,落魄之局指日可待。
分家之后,谭榉准备拿着银子前往州城,即便是做生意,也不能吃华兴人的剩饭,将来若是有机会的话,反攻倒算才是应有之义。
经此大变,一向稳重的大哥谭桢,在谭榉眼中,已和懦夫无异,根本没有能力护佑全家安全,如今捏紧银子不放,分明就是不给别家活路嘛?
说白了,谭弘业、谭桢父子集中力量,全力维护家族不散的决策,在其它人看来,根本就是自私自利,不顾其它家的死活。
吵闹之中,谭正源告诉谭家人,如果你不亲自种地的话,将来也不会给你分地,转佃之说,在华兴人这里根本行不通,也没有渔利的空间。
华兴人把取巧的路子一一堵死,谭家内部的矛盾愈发大了起来,一开始是和谭弘业父子吵吵,到了后来,矛头便指向了谭正源,你一个下等奴才,整日在宅中穿梭来去,替华兴人卖命、游说,就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嘛。
当然啦,谭正源能如此热心地奔走各方,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夏浚洲特别交代,大户谭家颇为识趣,属于能够争取的对象,把工作干的细点,多给人家一些关怀,才是交友之道,二是考虑到和谭弘业的师生之情,谭正源自己也想多往两边跑跑,进一步消除分歧,凝聚公识,在满足华兴要求的同时,尽可能为谭家多争取些利益,也算是全了往日情谊。
谭正源的热心,谭弘业、谭桢父子自然是领情的,但在谭榉等人眼中,却是一副小人、恶人形象,私下议论之时,更是嚷嚷着要给谭正源点颜色瞧瞧,省得这货上蹿下跳,不把老爷们放在眼里。
......
分家的事吵了许久,最终在谭桢的悉心说服下,大部分人选择同舟共济,毕竟论本事,谁也比不上这位谭家大爷,真要是分银子、各顾各,败家的速度不要太快。
作为坚定的反对者,谭弘业的二弟、谭榉对此极为不满,尤其是谭榉,本来就对大哥不服气,如今见谭桢名利双收,自己这个平日里总当恶人的主,却是一无所获,心情更加郁闷烦躁,一直嚷嚷着要离开三亚,独自外出闯荡。
值此家族剧变之际,谭弘业、谭桢二人极为努力地维持着家族秩序,谭桢更是数次找二叔、小弟谈心,陈述利弊,甚至和谭正源一起,将华兴人的政策细细剖析一番,找寻家族出路,同时也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同心同德,共同为家族存续出谋划策。
说的人掏心掏肺,听的人却是猪油蒙了心,反而走向了极端。
作为谭家老二,谭桢的二叔别有一番心思,他们一家看上了谭家在州城的产业,想着分割出去,就此离开这处是非之地,与大哥、三弟分道扬镳。
作为拉拢对象,谭榉对二叔的想法十分认可,若是能在州城立足,绝对比在家乡看华兴人的脸色强的多。
争执数日,谭桢和父亲、三叔商量之后,决定满足二叔的诉求,同时让谭榉一家也跟着去,一起经营州城产业,到时候两厢呼应,或许更为稳妥。
大家各取所需,总算是将家中矛盾压了下来,然而贪心之人,总是得寸进尺,新的纷争随即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