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鼓风机项目进展还算顺利,至少有个原型机能看,孟庆祥才放下心来,随即问林志刚有啥建议没?干脆一并说出来,发展部这边,也好配合着推进相关工作。
对孟庆祥来说,制铁业是华兴集团在三亚推广的第一个大型产业,能不能一炮打响,可是事关集团声誉的大事。
作为发展部的当家人,每天看着银子像流水一般地花出去,孟庆祥心里除了焦虑,就是煎熬,光花钱不挣钱的部长,当的实在是没滋没味。
最关键一条,是他领导的发展部,其主责主业,本来就是要挣钱的。
涉及到工业部的事情,别人管不管不重要,孟庆祥这边,则是必须支持到底。
见老孟询问起建议来,林志刚也没客气,直接说出当下最大的苦恼。
核心就两个字,没人。
此话一出,围坐众人瞬间失笑,从各条线的情况来看,就属工业部占用的归义民最多,没有两千,一千大几总归还是有的。
说是当下第一大部,亦不为过。
见大家不以为然,林志刚连忙解释起来,说是大部分人员都在矿区、砖窑那边,留在厂区这边的,仅有数百人。
即便是这数百人,大部分也是从事厂房建设的普工,多少有些冶铁、制铁经验的工人,也就一百多人,水平高的更是寥寥无几。
此话一出,众人脸上全是不屑,说的好像别家的人员个个都是精英似的,若是细论起来,还是你们工业部最为豪奢。
不管怎么样,孟庆祥还是让林志刚赶紧说建议,至于缺少人手的事情,属于共性问题,他这边会酌情考虑,给工业部一定的优先权。
没起到共情作用,林志刚连忙收住话头,转而说起建议来。
站在工业口的角度,建议其实就两条,都和人员有关的。
一是希望广州办那边大肆招募铁匠,以及相关从业者,哪怕是各行各业的工匠,或者手工业者也行,总归有点经验,培养难度能降低不少。
二是希望福瑞昌、惠兴盛、久生利等商户,能输送一些制铁人才过来,然后由工业部统一组织培训。
不管是日常操作,还是设备维修,若是能由商户们自行组织,工业部这边也能省出不少精力。
第一条大家都能理解,当前也是这么做的,无非是继续加大力度,倒是第二条,引起不小质疑,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么做是不是有些太心急了。
林志刚随即作出解释,表示技术这东西不是想学就能学会的,咱们教的仅是一些维修技巧和操作规范,对工坊生产帮助极大,但离精通制造又很远,应该不会出现泄密问题。
说白了,一些基础技术的普及、推广,也是进一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必然之举,否则凭啥跟佛山那些老爷们竞争。
若是拼人力成本,或者压榨手段,还是关门歇业算了。
由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才是咱们的致胜法宝。
林志刚的解释显然说服力不足,孟庆祥沉思良久,提出部分维修技术可向福瑞昌等亲近商户开放,至于后续其他商户加入进来,应视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涉及到相关议题,管委会这边会组织发展部、三亚市、工业部等相关人员充分讨论,制定游戏规则,然后再实施开放,或许更为妥帖。
另外,想要深入学习华兴技术的人员,也要设立一定的门槛,譬如归义民的身份等等。
说到这里,孟庆祥建议由发展部牵头,工业部、归义堂、三亚市参加,组成一个三亚制铁业推进工作小组,适当的时候,福瑞昌等商户也可派人参加,进一步加快制铁业的落地实施进度。
按照梁继盛、孟庆祥的心里预期,最迟到年底,位于三亚开发区的第一座制铁工坊,无论如何也得开工了。
......
一行人从办公区出来,信步来到厂区一带,看着前方乱糟糟的场面,顿时有些懵圈,这就是咱们的现代工业区?
去哪儿看?看些啥?谁也没个准谱。
像这种厂区,怕是连燕朝的工坊都比不上吧?
梁继盛看向林志刚,让他先给指点指点,找找方向,省得闹出笑话来。
林志刚指着西面的小树林,说那里靠近榆林河,保留了部分树木,算是一条隔离带,避免将污染带到河里去。
从树林往东,直到山岭一带,树木基本都被砍光了,所有地块经过平整、夯实,分成大小不等的数个区域,用于未来的厂房建设。
那些还是空地的,属于初始状态,用围墙拦起来的,算是中间状态,正经的大型厂房,目前只有两座,都在靠近山岭那边,主要用来放置咱们带过来的各种现代机床、工器具等设备。
现在看起来乱,是因为整个工业区还在建设过程中,等再过些时日,应该就能好很多,但要达到现代社会那种井然有序的样子,基本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在工业区这边,乱而有序才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