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一下午,徐行都缠着三齐给他讲解符脚。
然后对着资料偷偷钻研各种符脚的画法。
… …
这玩意儿和符头似的,同样也有各种不同的版本。
有画五雷、日月的,有写十二星君(也就是:子丑寅卯等12个地支)的。
还有专门为斗法用符和斩邪用符绘制的符脚。
面对诸多不同的符脚,徐行一脸懵逼。
这玩意儿完全不像电池之类的东西… …
好歹电池这玩意儿,无论形状怎么改变,还是能通过正负极找到异同不是?
可符脚这玩意儿,除了都是鬼画符以外基本就没啥共通点。
这让自己如何总结啊?!
无奈之下,他只得转头研究起充电电池的原理。
寄希望于从这种低维度的视角找到灵感。
“储备电池是一种能量转化与储存的装置… …它通过反应将化学能或物理能转化为电能… …电池即一种化学电源… …它由两种不同成分的电化学活性电极分别组成正负极… …”
废话连篇!
徐行耐着性子继续往下看:
“两电极浸泡在能提供媒体传导作用的电解质中… …当连接在某一外部载体上时… …通过转换其内部的化学能来提供能。”
什么电解质化学能的… …
徐行的化学基础在初中毕业时就已经还给老师了,他一个文科生理解起来也太费劲了点。
好在文献接下来终于说了两句人话:
“作为一种电的贮存装置,当两种金属(通常是性质有差异的金属)浸没于电解液之中… …它们可以导电,并在“极板”之间产生一定电动势,电动势大小(或电压)与所使用的金属有关,不同种类的电池其电动势也不同。”
电动势?
是不是就是我理解的那种可以反复充放电的意思?
顺着蓝字点了进去,虽然依旧看着一知半解的。
可他还是勉强理解了文档的意思:
“也就是说两种不同的金属再加上电解液,就可以储存电能呗?”
徐行顿时眼前一亮!
是了,既然真气能够通过重金属传递。
那我用重金属来制造“电池”的话,未必不能存储真气?
至于原理,直接照抄蓄电池的不就得了?!
一想到这个他立马坐不住了。
于是立刻打开某度查看起电池的制作原理。
第一个蹦出来来的就是对最早搞出电池的伏特的介绍:
他在1799年,把一块锌板和一块银板浸在盐水里,发现连接两块金属的导线中有电流通过。
于是,他就把许多锌片与银片之间垫上浸透盐水的绒布或纸片,平叠起来。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特电堆”。
1836年,英国的丹尼尔对“伏特电堆”进行了改良。
他使用稀硫酸作电解液,解决了电池极化问题。
制造出第一个不极化,能保持平衡电流的锌─铜电池,又称“丹尼尔电池”。
此后,又陆续有去极化效果更好的“本生电池”和“格罗夫电池”等问世。
但是,这些电池都存在电压随使用时间延长而下降的问题。
“那就是会漏电咯?”
徐行无奈的翻了个白眼,那还说个屁!
而且银虽然可以传导真气,但锌和铜肯定是不行的… …
继续看下去:
1860年,法国的普朗泰发明出用铅做电极的电池。
这种电池的独特之处是。
当电池使用一段使电压下降时,可以给它通以反向电流,使电池电压回升。
因为这种电池能充电,可以反复使用,所以称它为“蓄电池”。
当徐行发现铅酸电池的介绍时。
突然眼前一亮!
“卧槽?!铅酸电池?铅这玩意儿… …可以传导真气啊?!那岂不是我可以直接买个电瓶过来当真气储藏器用?!”
不过他依旧有些迟疑,毕前面的资料里写的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要是和瓦特的锌银电池一样,还不是白瞎嘛… …
可当他查到铅酸电池的极板材料时。
整个人瞬间蹦了起来!
因为资料上赫然写着,铅酸电池的正极与负极的极板材料为:
铅-锑-钙合金栏板,内含氧化铅为活性物质。
!!!
铅自不必说。
钙,本身就是中性材料。
而锑,相对原子质量121.7,与之对应的,银是107.8。
最后,这玩意儿的电解液为稀硫酸溶液。
虽然硫这玩意儿不能传导真气,但也不像金属那样能够隔绝真气。
徐行估摸着,这玩意儿最多就像桃木一样有使用次数的限制呗?
可问题是铅酸电池一样有充电循环寿命嘛!
大不了到时候再灌点补充液或者直接换个电瓶就是了。
… …
“也就是说如果我的猜测没错的话,这玩意儿完全可以存储真气?!!!”